出国留学网

目录

高中作文素材:考场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名家指导系列3

字典 |

2011-09-08 18:57

|

推荐访问

英语作文网英语

【 liuxue86.com - 英语作文 】

作为高考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高考作文总是牵动着每个考生、老师和家长的目光。如何备考今年的高考作文?考生在备战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以为,下述五点须下功夫。注意审题

年年考前话审题,岁岁考后谈走题。话题作文开放度大,文体自由,一些考生往往轻视审题立意,或脱轨走题,或另起炉灶,或生搬硬套,导致失分惨重,抱憾良久。2001年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范围之内,考生就应审清“诚信”含义及相关的命题意图。“诚信”,诚实信用,如果仅仅理解为“诚实”或“讲信用”,只能视为把握了部分内涵,何况部分考生还把“诚”理解为“诚恳”、“忠诚”,把“信”理解为“自信”、“信仰”、“相信”等等,结果千言下笔,万里离题,实在可惜。因此,考生一定要逐字逐字地读材料,看要求,搞清楚写什么,怎么写,切不可因“宽泛”而忽视审题甚至不审题。

聚焦社会

观察体验感悟生活的能力是高中生必备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个大课题中,谁能够大胆聚焦社会,使文章透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使立意富有耀眼的时代色彩,谁就可以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高考作文命题内容侧重人生感悟、人格教育、时代生活,学生要学会关注身外事,留意生活,多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于文中可见“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笔下又能推己及人,升华主旨,文章才有恢弘大气。

学生离社会远了,怎么办?也有捷径可走。要求学生听听“新闻联播”,看看“焦点访谈”等,也可读报,看杂志,借此,把握时代脉搏,感悟时代精神。高考作文突出社会热点又回避热点,学生应该思考时代生活方面的内容,如申奥成功,国足挺进世界杯,中国加入WTO,恐怖主义,空难,人道主义援助,战争与和平,生命价值……这样写起文章才谈得深刻。

加强创新

话题作文更加重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话题作文的命题模式为作文教学与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想像联想的天空,提供了更多的创新自由。“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都只为考生提供想像的起点,其过程结果,主旨意图均是不确定的,只要想像丰富合理,内容充实,中心突出,即可。那些街谈巷议式的平庸之论是难以在考场上夺取高分的。高分文章首先是因为立意的新颖、思想的活跃,它在许多平庸的答卷中别具一格,清风扑面。2001年高考,一些考生只停留在表面上,就事论事,简单举例,结果内容狭窄而肤浅。而一些考生则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由做人联想到为官、治国、经商、创业,或由自然到人类,由历史到未来,穿透时空,很有内涵与灵性。在扎实的基础上提倡创新,将是未来高考作文的精神,今年高考也不便外。

当然,创新并不等于怪想,不等于偏激,创新要注意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要掌握求新求变的度,经得起推敲和揣摩。

文体创新

这里所说的“最适合”,是指自己根据此类文体可以得心应手地写出好文章,又在结构上有所创新。

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体。特别注意的是写诗歌要慎重。高考作文写诗歌是可以的,但诗歌要写出真情实感,做到以情感人,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或是蕴含哲理等不是多数中学生所能达到的。若达不到这个水准,则应放弃写诗歌。为了能在“发展等级”中获取高分,同学们不妨从以下形式去思考作文:(1)日记、书信、演讲稿、新闻等实用性文体。(2)寓言、童话、科幻故事。(3)小小说。(4)相声、小品或短剧。(5)编述故事或改编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赋予其新意……

另从近年的高分作文来看,不要局限于写议论文,议论文“引-析-议-联-结”已成模式化,尽可能用散文的笔调写自己的感受,或用小说的笔法写出生动曲折的故事。

讲究文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文采”是发展等级中的一个重要的赋分点,“文采”由何而来,因何而生呢?一句话,注重表达,强化情文并茂的针对性训练:(1)要善于把一般性的表述借助修辞方法换个说法,或比喻,或夸张,或对比。(2)要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使之表现力强,语言体现个性化。(3)适时而恰当地写一点意蕴丰厚的语句,或典型细节,或深刻议论,或酣畅抒情,可以收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一俊遮百丑的效果,中等层次的学生,更要乐而巧为之。(4)合理灵活地选用句式,或对偶,或排比,或反问,或长短,或整散。

总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考作文其实也是一场平时写作演练的大决战,愿每个考生都能在今年的考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写出令人怦然心动的高考美文。

《高中作文素材:考场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名家指导系列3》由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编辑整理

  想了解更多英语作文网的资讯,请访问: 英语作文

本文来源:https://english.liuxue86.com/e/258629.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