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中考英语语法:06南京中考英语题型预测题型变化

字典 |

2011-06-03 23:01

|

推荐访问

英语题型短文

【 liuxue86.com - 英语词汇 】

《06南京中考英语题型预测题型变化》由英语编辑整理,更多请访问:https://www.liuxue86.com/english/。本内容整理时间为05月12日,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06南京中考英语题型预测题型变化

强调语篇意识

[变化]2006年中考英语由口试和笔试两个部分组成。口试部分参加江苏省中学生英语口试等级考试,满分为10分。笔试部分(包括听力)满分为11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笔试试卷选择性试题和非选择性试题的比例为55%和45%。南京一中高级教师黄侃认为,试题分值的变化将给考生带来取得高分的契机。听力考试由两大题20组小题组成,其中包括:1.听一段对话,从A、B、C三幅图中找出与你所听内容相符的选项,只听一遍。2.听对话或对白,根据所听内容,从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适当的答语,听两遍。黄侃老师提醒考生,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英语听力考试只设A、B、C三个选项。在“填空与改错”题型中,用“根据对话或短文内容,从下面方框中选择适当的单词或词组填空,使对话或短文内容完整”取代了“选用方框中适当的单词或词组填空,使句子完整”这一题型。

[预测]1.听力以短文为单位,重点考查学生是否听懂短文对人和事的描写,情节的发展和结果,从而获取准确信息。所听材料贴近生活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听力测试将充分考虑到说话人的态度、情绪、语气、言外之意等因素,决不会出现不需要听语言材料就能确定答案的情况。

2.单项选择是学生容易失分的题型。2006年的单项选择题将不再单纯考查学生对语法规则的识记,而是设置微型语境,置语法知识的考查于情景之中。

3.2006年的完型填空将充分体现“突出语篇”的命题原则。即“意义填空将逐步取代语法填空”。试题设置将以情景意义选择为主,充分突出“词汇语境化”的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把握文章上下文的比较、转折、递进等内在逻辑关系以提高答题的命中率。

4.2006年阅读材料的选材范围将会更为广泛。这些文章新颖、时尚、实用,贴近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并富有趣味性。广告、说明、时文等材料仍是热点。首字母填空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理解”。此类题型要求学生在语篇中根据文章的语境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把单词拼写正确,使文章连贯。首字母填空历来被看成是“难度大,起点高,能拉开学生档次”的题型,也是全卷最难的题目。

5.英语作文一向被看成是主观性较强的测试题。2006年书面表达命题趋势是:题材贴近生活,内容要点清楚,交际情景合理,表达形式多样。学生有感而发,答案开放多元。经典题型如日记、书信、邮件、图表、通知、看图写画等老题材还继续沿用。黄侃认为2006年很可能在沿用这些题型的基础上同时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和想像余地。

[复习建议]识记并梳理学习过的知识如词汇和语法,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章;熟记熟背《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尤其是每个单元的“主打”课文;领会所给语言要素和材料的含义,运用已习得的知识去解决语言交际情景中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如果想在阅读理解中拿高分,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分类阅读,熟悉不同体裁文章结构的特点和设题手法,同时增加生活常识,关注热点事件,注重学科间综合知识积累,以达到理解语境、强化语篇和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提高阅读水平。学生要认真对待《南京市中考2006年英语指导书》。事实上每年中考英语试卷中取自于教材、中考指导书的内容占有相当的比例。

英语口语

满分40分计入总分

2006年英语口语考试与去年相比,考试形式基本相同,一级测试内容为朗读短文、回答问题,二级测试内容为情景对话和话题简述。英语口语满分40分,按比例折算成中考成绩,占英语中考成绩120分中的10分。考试时间为4月22日—24日。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初三英语备课组长王慧平建议考生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朗读短文。考生要注意模仿磁带中强音强调和节奏,熟读短文。

回答问题。以往考试常出现考生完全按照发的口语《纲要》中的答案死记硬背,回答的一些数字、地点与考试的题目不符。考生应该弄懂每个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情景对话。考试最好熟悉《纲要》中所描绘的情景,注意强音、强调正确,词语、语法合乎规范。

话题简述。考生不应逐句背诵《纲要》中所给的范例文章。应根据话题所给信息组织语言。这不仅能有效地准备好口语考试,对今后笔试中的写作也大有益处。

《06南京中考英语题型预测题型变化》由英语编辑整理,更多请访问:https://www.liuxue86.com/english/

  想了解更多英语词汇网的资讯,请访问: 英语词汇

本文来源:https://english.liuxue86.com/e/236719.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