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3日 09时57分,《英语网:英语论文:浅析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导入[1]》由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英语编辑整理.
语言的对比,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建立译语意识,排除原语干扰,传递原语意义。然而意义依赖于语境,语境却蕴涵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中。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立的语言符号构建系统,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逻辑关系的表达形式可能不同。在解读句法意义时,一定要从译人语文化的角度去考虑。如果原文本语言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体现形式可以为译人语文化所接受,其句法意义可以套用。而当原文符号的逻辑关系的表现形式在译人语文化中无法体现时,句法意义则无法传递。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差异对两种语言的影响,这样才能从高层次、深层次进行语言转换,实现跨文化交流。基于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更要了解这些差异的历史文化原因。这样在翻译实践时,才能避免出现文化错位的现象。
因此,教师在研究译文的语篇时必须联系其语境,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通常都是先有语境,再有语篇。影响译语的生成、同时又反过来为译语所影响的总的社会历史性的语言情境即为翻译中的文化语境。其次,译语在母语中生存,既受到目的语主流文化的影响,又受译语文化的影响,例如::a big fish insmall pond,学生一般翻译为“塘小容不下大鱼”或“小笼装不住大鸟”;而英文实际上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与“林中无鸟,雀为王”之意,与学生的译文意思截然相反。再如,1 ock the stab 1 e door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有些学生采用替换法,翻译为“亡羊补牢”,看似神来之笔,实际上是文不对题,因为英文原文强调的是为时已晚,而汉语译文是犹未为晚之意,二者语意一正一反,截然不同。
因此,翻译教学应考虑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文化语境,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人新的文化环境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语篇的基础上了解把握文化知识,通过对不同语篇的翻译联系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四、翻译课教材的改革
在翻译教学中,教材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教材具有导向作用,教师必须根据教材来实施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活动。
按照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的规定,翻译课既要讲翻译理论,又要有大量翻译实践;既要研究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又要总结常用的语际翻译技巧。如何达到这个要求呢?我们认为,为了弥补目前人多数教材没有将跨文化意识贯穿整个编写过程的不足,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西方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传统习惯、宗教信仰、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融进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中去。教师在布置课外练习时一方面要让学生使用讲授过的技巧,另一方面要牢记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调动并提高译者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运用能力。选用和设置练习的内容应涉及自然环境、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传统习惯、宗教信仰、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决定文化知识的传授内容和传授方法。教师要使用合适的材料,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翻译能力。
我们呼唤适应当今翻译课程要求的翻译教材。它应该兼顾翻译理论中所讲解的各种翻译技巧,又能够注重跨文化意识的传播。翻译教材应以文化双向交流为主线,并贯穿整个翻译教材。在译例的选用中时时不忘传达跨文化信息,使学生在掌握两种语言、翻译技巧的同时,更加深人地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对象国的文化。